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農耕史 ,就是一部與自然災害 、病蟲災害不斷抗爭的曆史 ,唐朝白居易就曾寫下“雨飛蠶食千裏間 ,不見青苗空赤土”的句子來描寫蝗災 。時至今日 ,我國農業仍受到病蟲草害頻發的嚴重威脅 ,然而病蟲危害損失基本實現可控 ,很難再暴發成災 。這其中 ,使用農藥應急控害 、力挽狂瀾功不可沒 。
改革開放40年 ,我國農藥發展與變革始終指向人們的需求和農業的發展方向 ,與農業現代化同頻共振 。在溫飽為第一要務的年代 ,農藥牢牢守護著糧食安全 ,守衛著中國人的飯碗 ;近年來 ,在共赴小康的新征程上 ,我國農業從數量追求轉向高質量發展 、綠色可持續 ,農藥產業也適應新需求 、邁出新步伐 ,開啟了鏗鏘奮進的轉型之路 。
農藥產品從高毒 、長殘效轉變為綠色高效 、環境友好的新型農藥 ,農藥產業從弱到強 、從模仿追趕到中國創造 、從依賴進口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……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澎湃浪潮 ,不斷優化升級 、減量“瘦身”的中國農藥走過了40年光輝的曆程 ,取得了可圈可點的進步 ,實現了足以自傲的跨越 。
摒棄固有印象 :
高效 、安全 、綠色成為農藥新標簽
改革開放初期 ,解決國人的溫飽問題還是農業生產最緊迫的需要 。據不完全統計 ,全國每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麵積70億畝次以上 ,使用農藥平均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1000多億公斤 ,減少糧棉油 、果菜茶直接經濟損失550億元以上 ,相當於提高12%-18%的種植麵積 ,為解決10多億人的吃飯問題立下汗馬功勞 。
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、科技的進步及發展理念的轉變 ,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安全到注重質量安全 ,公眾由追求吃得飽轉向追求吃得好 、吃得健康 。為適應新的需求 ,農藥也在不斷向綠色和安全方向轉型發展 。
用高濃度芥末辣根素為土壤和棚室消毒 ,用芽孢杆菌等生物農藥來防病治蟲 ,釋放捕食蟎來消滅紅蜘蛛 ,“雇傭”熊蜂授粉替代蘸花……如今 ,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應用生物農藥 、昆蟲天敵等非化學農藥產品 ,並形成綠色種植 、優質優價 、積極應用的良性循環 。
“現在我們用的農藥 ,和幾十年前已經大不一樣 。”和病蟲害打了30多年交道的江蘇省泗洪縣植保站站長楊國兆對此深有體會 ,改革開放初期 ,六六六 、滴滴涕 、對硫磷等有機氯類 、有機磷類高毒農藥 ,是農民廣泛使用的主要殺蟲劑 ,而現在這些高毒農藥品種早已被淘汰 ,取而代之的是對人和環境友好的低毒 、微毒甚至是無毒農藥 。
“我們對農藥的管理要求從一開始關注其自身的有效性 ,到更關注其對人和生態的風險和安全性 。既注重登記準入前的層層把關,也會對已獲登記的農藥產品進行風險再評價 。”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所長周普國介紹 ,因毒性高 、難降解等因素 ,曾在特定曆史時期對服務農業生產 、解決溫飽問題發揮重要作用的高毒農藥 ,被我國逐步分批列入淘汰清單 。
從1983年禁用滴滴涕和六六六開始 ,我國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的步伐不斷加快 ,目前已淘汰43種高毒高風險農藥 ,限用23種農藥 。高毒農藥所占比例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70%以上 ,降為目前僅占1.2% ,現在農業上用的10種高毒農藥也將於5年內全部淘汰 ,這在世界上來看都是走在前列的 。
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第一位的 。曾經以使用方便 、價格便宜 、效果好著稱的全球用量第二大除草劑“百草枯”就是因此告別了市場 ,自2016年7月1日起國內全麵禁止百草枯水劑的銷售和使用 。
“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。’在政策和需求的引導下 ,越來越多對人畜蜂鳥安全的綠色 、高效新型農藥品種得以發展和應用 。”農藥檢定所黨委書記吳國強說 。
進入新世紀以來 ,一批高效 、安全 、環境友好的新型農藥品種相繼被研發推廣 ,如魚尼丁受體類殺蟲劑 、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等 ,作用機理獨特 ,效果好且低殘留 ,用量可以減到十幾分之一 ,一些農藥的毒性比食鹽都要低 。此外 ,毒氟磷 、寡糖·鏈蛋白等一批無直接殺滅作用但能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的“植物疫苗”類產品相繼研發應用 ,成為市場和種植者的“新寵” ,懸浮劑 、微膠囊劑 、緩控釋劑等省力化和環保型新劑型的加快研發和推廣 ,進一步提高藥效 、降低毒性 、減少汙染 。
不僅更綠色 ,農藥的使用也在不斷瘦身” 。2015年開始 ,當時的農業部發起的一場農藥使用量“零增長”行動在全國全麵展開 ,各級農業部門通過推廣農藥新產品 、用藥新技術 、新型高效植保藥械 、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 ,促進精準施治和農藥減量 。安徽 、江蘇 、湖北等多省連續三年農藥使用量下降 ,全國提前三年完成了“零增長”目標 ,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利用率也提升到了38.8% 。
效能活性越來越高 ,毒性越來越低 ,劑型越來越環保 ,品種結構更加優化 ,使用量也越來越少 ,農藥的不斷升級和“瘦身” ,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 ,從源頭上有效降低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。
來源 :農民日報農資微信公眾號